工厂车间,员工们正在缝制舞蹈服装。 要让每一个舞者都闪亮舞台 见到黄海英的时候,她正在店里指导一名年轻设计师设计演出单位的舞蹈服装。最近,黄海英在着手筹建“舞蹈服装银行”,为各单位使用过后的演出服免费提供一个存放场所,让那些可能沦为一次性演出的服饰循环利用起来。 服饰她要筹建“舞蹈服装银行”(图)-搜狐滚动,从黄海英身上,丝毫看不出商人的气息。1998年,刚从江西教育学院音乐专业毕业的黄海英南下深圳。黄海英应聘到松岗街道的村办小学东方小学担任音乐老师,负责师生合唱、舞蹈等节目编排工作。期间,她辅导的学生在区、街道文艺大赛中屡次获奖。 既然那么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为什么会转行做舞蹈服装行业呢? 黄海英说,选择转行也是和孩子们有关。2001年,黄海英辅导的学生舞蹈队要参加宝安区学校文艺展演竞赛。但最让黄海英头疼的就是演出服。“在编排舞蹈的时候,我头脑中有一个很完美的舞台概念。但商家提供的服装,款式、色调都跟我想要的那种效果和感觉相差甚远。”眼看着竞赛的日子临近,黄海英急了。一个提供服装的商家激她,“你说的这种样式,我敢说全市任何一家都不可能有,你想要这种款式,除非你自己做。”黄海英骨子里的那股倔强劲上来了。 黄海英到图书馆买了一堆服装杂志,在服装店师傅的帮助下自己开始动手设计,终于在演出前把那批服装赶制了出来。她辅导的舞蹈队还在那次竞赛中拿到了宝安区小学组金奖。台下,多个学校的带队老师纷纷向黄海英打听,学生演出服是哪家公司设计生产的。同行惊羡的眼光,让黄海英似乎看到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学期结束后,黄海英向学校递交了辞呈,用手中仅有的几千元,和嫂子一起租了一间30平米的门店,做起了舞蹈服装生意。黄海英说,不为别的,就想着让每一个站在台上的演员,都穿着漂亮的舞蹈服装闪亮舞台。 “我的路,我自己走” 30平米的房子,既是作坊、展厅,又是厨房、卧室。 因为生意的需要,黄海英又聘请了一对中年夫妻裁剪师和一位厨工。5个人窝在狭小的空间内,开始了舞蹈服装的创业路。 黄海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其公司创立之初,一天,公司接到西乡某中学演出服的订单。黄海英立马赶到虎门选购布料。当她肩扛手提着几袋沉重的布匹,走向公交站台的途中,突降大雨。她本想破例一次,坐的士回去,但在听说路途遥远之后,过往的士都拒载。赶回作坊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聘请的师傅和厨工竟然一起辞职走了。“公司的条件太艰苦,怨不得人家。但打击还是蛮大的。”黄海英说。那晚回来,她发起高烧,打着点滴上了工作台。黄海英和嫂子夜以继日地画图、裁剪、缝制。渴了,喝杯白开水;饿了,吃个快餐;困了,就在工作台上歇息一会……演出服如期交货,在客户反馈非常满意的那一刻,黄海英想流泪。 很多亲戚朋友对她做舞蹈服装行业很不看好,都劝她回学校当老师。但她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有意义,会坚持做下去。“我的路,我自己走。” 筹建“舞蹈服装银行” 去年2月11日晚,“第五届文化中国维也纳金色大厅青少年文艺晚会”在欢呼声中落下帷幕。宝安区滨海小学的19名身着印有中国结和青花瓷图案蓝白色服装的学生,以出色的表演征服了全场“老外”。 黄海英说,根据孩子们的表演风格与舞台特点,她为演出服装融入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在这个国际舞台上,我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民族风情。” 10年时间,黄服饰海英的小作坊已经成长为资产2000万元、厂房1000多平米的舞缘文化艺术公司,她设计、制作的演出服饰已经领航整个深圳,走向全国。对于公司的成功,黄海英感恩社会,对一些慈善、公益性的演出,她总是不计报酬、不计利润地提供演出服务。 最近,黄海英又在忙碌一件她认为有意义的事。她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由于场地、人力资源有限,不少单位的演出服用完后,没有整理、保存,不少演出服饰成了一次性用品。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其公司租用了1500平米的展厅建起“舞蹈服装银行”,免费为各单位专业、科学地保管可用服装。黄海英说:“没考虑可以从中赚钱,只想让那些演出服装发挥更大作用,可以循环利用起来。”黄海英还说,自己还准备打造中国最大的演艺服饰租赁,引领中国舞服产业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张祥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