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因其专业和敬业的精神被誉为“战地玫瑰”的著名女记者闾丘露薇,时隔八年,再次深入利比亚前线。从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到首都的黎波里,在利比亚采访的36天,她发回了大量翔实的报道,长达十几万字的日记,促成了《利比亚战地日记》一书的出版。 利比亚战地日记 “战地玫瑰”的私人记录-生活新报网2011年9月25日,作者简介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著作有《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不分东西》。 近日,闾丘露薇在出席新书《利比亚战地日记》的新闻发布会时这样说道:“我在今年年初出版了《不分东西》之后,曾经说过5年之内不再写书。可现在半年不到,我又出了新书,像是失信于自己的诺言。其实写这本书也是意料之外,这本书更像是‘人生的奖金’。”闾丘露薇坦言,今年5月份因为工作关系有幸去了利比亚的班加西,亲历了这次事件,有机会见证历史,因此愿意与人分享,让更多的人知道利比亚危机的真相。业内人士曾评价,《利比亚战地日记》既具新闻价值,更有史料意义。重大的历史往往与细节真相丝丝入扣,判断一个国家的局势,除了把握主流,也要看其细节。而细节则是构成《利比亚战地日记》这本书的生命力所在。 “你亲眼看到的就是真相吗?”闾丘露薇承认,对于这一点她时刻警醒着。比起当年那个在阿富汗、伊拉克战场易于冲动的年轻记者,闾丘露薇的新闻眼光也在日臻成熟。在利比亚的班加西,她见到许多急于向她倾诉的人,她会告诫自己:现场看到的并非一定是真相。对于传得沸沸扬扬的利比亚雇佣军真相,闾丘露薇格外重视,不仅拿到第一手材料,更以铁的事实说明雇佣军在内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认为,在从事报道时,要理清情感和事实真相的边界。同时,闾丘露薇也承认,利比亚战地之行,自己也是有倾向性的。这种倾向性来源于公义、常识和内心的勇气。而这种倾向性,也在利比亚的局势发展中得到了印证。 女性情感新作出来后,闾丘露薇也遭到了部分网民的质疑。有人问,她认为的黎波里看不到真相、采访受限制,而在班加西能够跟当地人自由交谈,那么在班加西看到的是否也只是部分真相?没去的黎波里,是不是一种遗憾?对此,闾丘露薇表示:“确实有一点遗憾,我觉得假如在的黎波里的新闻同行,也能写一本书,讲一讲他们在的黎波里发生的事,遇到了什么,对于读者来说,如果放在一起来看,也许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闾丘露薇认为,《利比亚战地日记》只是了解利比亚的一种方式和补充,并非全部。因为历史总是多元的,人们需要更多的媒体存在,听到不同的声音。 与以往的采访相比,闾丘露薇对某些问题表现出了更复杂的心绪,如前不久媒体一致强调闾丘露薇判定“卡扎菲很自恋”,但现在的她也认为,倒台的卡扎菲仍然有一些不可知的东西,将来回头再看卡扎菲,会不会产生心绪上的变化?谈到这个政治人物时,闾丘露薇异乎寻常地援引了萨达姆的例子,她认为,很多人在目睹了萨达姆在法庭和刑场上的表现之后,确实在心绪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同时,闾丘露薇也感慨,中国媒体人的地位相较于数年前的阿富汗战争和海湾战争,她在采访中的最大感受是,中国政治的影响正在扩大,中国媒体人也在国际报道中日渐活跃。在当今世界的舞台上,中国媒体的数量规模和活跃程度也非当年可比,国际事务报道也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闾丘露薇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媒体的报道应该走出热衷于‘宏大叙事’的传统套路,应以更细腻、更鲜活的眼光采写世界发生的事情。” 对于外界刻意强化她的女性符号和性别优势,闾丘露薇颇感不耐烦。她承认在战地采访中,男性记者和女性记者可能会面临同样的困境,她认为挑战和性别没有关系。同样,对于部分记者和大量网友对她利比亚之行的戏剧性元素的挖掘,闾丘露薇直言:“虽然利比亚的变局充满戏剧性,但作为一个十多年来穿梭于中东各国战场的记者来说,我觉得这些经历和上班下班一样寻常,并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有什么悲怆的离别、踏上故土的喜悦。一切都很简单,就是这样。”长期目睹战乱、流血,让闾丘露薇的人生观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此,闾丘露薇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只是常常意识到自己比别人幸运,告诫自己要知足,提醒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好。 早在十年前,阿富汗战争打响后,闾丘露薇立刻深入前线,成了第一个进入阿富汗的战地女记者。在阿富汗,她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发回了许多富有震撼力的新闻报道,这使她迅速成为一朵耀眼的“战地玫瑰”。随后,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国际上似乎只要有大的战乱爆发,都可以看到闾丘露薇的影子。然而作为一位女性,闾丘露薇同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异国硝烟战火中的奔波,使她体味了不一样的人生。对于女记者深入战争一线进行采访,闾丘露薇有自己的理解和适应方式。多年前的哲学课曾告诉她,历史是螺旋上升的,在这个有诸多残缺的世界里,她要努力使自己完整。 闾丘露薇说:“如果媒体足够成熟,是不会按照性别来决定工作机会的,而是按照能力。这一点,只有媒体的负责人心里最清楚。派女记者,到底是因为欣赏她的能力,还是觉得更加抢眼?作为战地记者,首先要懂得自我保护,不莽撞,要明白没有一条新闻值得用性命去换回来。冷静,才能在混乱的情况下快速地作出抉择。同时还要明白一点,事实并不代表真相,在混乱的信息来源下,善于发现漏洞和谎言也很重要。不过,现在真正的职业战地记者正在逐年减少,一方面是因为养一批这样的人负担太重,也划不来;另一方面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来自现场的报道越来越容易,比如当地的博客、公民记者等,他们提供第一手资料的速度,是专业的媒体人无法比拟的。”目睹了那么多战争,闾丘露薇感叹和平的可贵,她认为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战争,普通大众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其实闾丘露薇也时髦过、波希米亚过。她是高中立体几何没考及格的文艺分子,也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活泼喜人的女学生,是咖啡店年轻的女招待,也是热爱音乐的电台主持人。她年少时读三毛,也期待“长裙飘飘,披散着头发,若有所思地走过校园门口的草坪”,也渴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三毛写《哭泣的骆驼》是在荒芜贫瘠的西属撒哈拉,而闾丘露薇写《利比亚战地日记》则在撒哈拉北部枪林弹雨的班加西。同样在异国艰辛地游走,三毛写下了与大胡子荷西两人旷世的爱情,闾丘露薇则记录下一个国家的变迁、暴乱和伤痛。采访中,闾丘露薇说:“不管到底是多少年,我必须承认,我开始感受到自己的那种单薄。人的生活是由多方面组成的,丰厚的程度在于生活的多样性。所有和工作有关的东西,只是我们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而其他人文的东西,则是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厚起来的基础。而这些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积累的。就在我们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时候,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我们心灵的宁静和休养的机会。或许人生都需要这样的阶段,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便努力鼓足勇气来面对,并且重新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女人。” 生活新报记者于海军 |